2011年11月19日星期六

切福德三昧经集一

切福德三昧经集一 

大正藏 No. 0382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

  姚秦 鸠摩罗什译


  3卷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卷上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舍离庵罗树园大法讲堂。与大比丘众十千人俱。皆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心得自在心得好解脱慧得好解脱。其心调柔如大龙王。所作已办舍离重担逮得已利。尽诸有结到于彼岸。菩萨摩诃萨二万人俱。皆不退转得陀罗尼及无碍辩。获大神通善能出生诸深三昧。念慧坚誓智慧方便到于彼岸。其名曰行志菩萨摩诃萨。师子志菩萨摩诃萨。妙色志菩萨摩诃萨。增去志菩萨摩诃萨。增长志菩萨摩诃萨。无量志菩萨摩诃萨。法志菩萨摩诃萨。弥勒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童子菩萨摩诃萨。那罗延菩萨摩诃萨。如是上首二万菩萨。复有四万天子皆向大乘。及余无量释梵护世。尔时世尊与无量百千万亿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尔时世尊却后三月。当舍身命入般涅槃。当于是时佛法胜妙极为增盛。隐蔽一切诸外道等。

  尔时千世界主那罗延菩萨。从坐而起整于衣服。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世尊。如来不久当舍身命毕竟涅槃。今如来法极为最上。能悉隐蔽一切外道无信敬者。善哉世尊惟愿如来护诸菩萨。令得现生一切诸善。善根增上其心欢悦。增益威德不断佛种。护持法眼及与僧眼。惟愿如来摄救一切诸众生等。分别演说向涅槃道。所说正法若佛灭后。令诸菩萨流通不断。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久住于世不离见佛闻法供养僧。增益念力不忘诸法。增益慧力觉了深法。增长进力得进解义。得具惭力净自心故。具足愧力舍离一切诸恶法故。得坚固力威仪具足故。有牢强勇健除断一切。诸结使故。有大雄猛所住无畏故。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不失功德。不失正法。不失慧。不失智。不失菩萨心。志念坚固亲友究竟。令诸众生乃至涅槃。如说如作不诳众生住满佛法。不求自施悉舍于一切。自如教住住三净戒。自住净忍心无粗犷。于诸众生其心平等。自住精进作一切业。自住诸禅具三善戒。自善住慈不依著于一切禅定。自住明慧离诸邪见。一切法中得于照明。以四摄法摄取众生无有疲惓不求恩报。常念修行一切人天所有善处。住一切智心如门阃。心不趣向声闻缘觉。心常趣法不趣于欲。为法王利非人天利。行智慧行佛智所说。以法养命非饮食活。远离贪欲摄受一切。远离嗔恚于诸众生无侵害心。远离愚痴离诸法闇。出过众魔离诸结恼。善巧方便善趣诸门。如是问已。尔时世尊告千世界主那罗延。善哉善哉。那罗延汝今乃能为诸菩萨。问于如来如是之义。那罗延。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菩萨摩诃萨如是诸行。所得功德复过于是。时那罗延菩萨欢喜白言。善哉世尊。受教而听。佛告那罗延。菩萨摩诃萨有三昧名集一切福德。菩萨成就是三昧者。不失功德。不失正法。不失于慧。不失于智。不失见佛闻法供僧。勤修四摄自住布施。乃至自住于善方便。成就此功及余功德。尔时世尊敷演说是集一切福德三昧名已即便默然。

  尔时有大力士名曰净威。成就大力。居毗舍离大城作如是念。我大力士成就大力。阎浮提中所有众生。无有大力与我等者。我先闻有沙门瞿昙。成就大力具足十力那罗延身。复作念言。我当往观沙门瞿昙何如我也。尔时净威力士出毗舍离大城。趣庵罗园大法讲堂。到已瞻睹如来应正遍觉佛大威德。百千万众恭敬围绕而演说法。犹如须弥显于大海。周匝端严极为微妙。当初睹见于如来时。得大信乐爱敬之心。即前投地礼如来足。右绕三匝却住一面。合掌顶上一心观佛。是时世尊知是净威力士心已欲降伏故告大目连。目连。汝往取吾昔菩萨时为娉瞿夷释种女故捔力时箭。尔时目连白世尊言。我都不见知在何处。尔时世尊从于右足放大光明名曰照明。是光遍照三千大千此佛世界。时三千大千世界之下。大金刚轮箭在彼竖。尔时世尊告大目连。汝见此界大金刚轮箭在彼竖不。目连白言。已见世尊。佛告目连。汝取持来。时大目连即下至彼。如大力士屈伸臂顷。一切大众皆见其去。即便持来授与如来。作如是言。世尊。是菩萨时父母生力为神通力。佛言是菩萨时父母生力非神通力。目连。菩萨若以神通之力。是箭即过无量无边诸佛世界。大德目连白言。世尊乃是菩萨父母所生福德之力。佛告目连。如十人力等一健牛力。十健牛力等一青牛力。十青牛力等一凡象力。十凡象力等一罗迦象力。十罗迦象力等一迦尼象力。十迦尼象力等一香象力。十香象力等一毗陀象力。十毗陀象力等一无斗象力。十无斗象力等一伊沙陀象力。十伊沙陀象力等一安禅象力。十安禅象力等一婆摩象力。十娑摩象力等一青象力。十青象力等一黄象力。十黄象力等一赤象力。十赤象力等一白象力。十白象力等一赤莲花象力。十赤莲花象力等一红莲花象力。十红莲花象力等一香象力。十香象力等一大香象力。十大香象力等一系罥师子王力。十系罥师子王力等一力士力。十力士力等一大力士力。十大力士力等一遮[少/兔]罗力。十遮[少/兔]罗力等一大遮[少/兔]罗力。十大遮[少/兔]罗力等一波建提力。十波建提力等一大波建提力。十大波建提力等一地天子力。十地天子力等一堂天子力。十堂天子力等一持风天力。十持风天力等一持鬘天力。十持鬘天力等一常醉天力。十常醉天力等四天王中一天子力。一切四天中天子力等一天王力。十天王力等三十三天中一天子力。一切三十三天中天子力等一帝释力。十帝释力等焰天中一天子力。一切焰天中天子力等一焰天王力。十焰天王力等一兜率陀天中一天子力。一切兜率陀天中天子力等一兜率陀天王力。十兜率陀天王力等化乐天中一天子力。一切化乐天中天子力等一化乐天王力。十化乐天王力等他化自在天中一天子力。一切他化自在天中天子力等一他化自在天王力。十他化自在天王力等魔天中一天子力。一切魔天中天子力等一魔王力。十魔王力等半那罗延力。十半那罗延力等一那罗延力。十那罗延力等一大那罗延力。十大那罗延力等一百劫修行菩萨力。十百劫修行菩萨力等一千劫修行菩萨力。十千劫修行菩萨力等一万劫修行菩萨力。十万劫修行菩萨力等一十万劫修行菩萨力。十十万劫修行菩萨力等一百万劫修行菩萨力。十百万劫修行菩萨力等一千万劫修行菩萨力。十千万劫修行菩萨力等一百千万劫修行菩萨力。十百千万劫修行菩萨力等一千千万劫修行菩萨力。十千千万劫修行菩萨力等一百千千万劫修行菩萨力。十百千千万劫修行菩萨力等一千千千万劫修行菩萨力。十千千千万劫修行菩萨力等一百千千千万劫修行菩萨力。十百千千千万劫修行菩萨力等一万千千千万劫修行菩萨力。十万千千千万劫修行菩萨力等一无生法忍菩萨力。十得无生法忍菩萨力等一十地菩萨力。十十地菩萨力等一后身菩萨力。是故目连。菩萨成就如是力故。生便即能行于七步。目连。若此世界佛不持者便坏不住。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当其生已行七步时。此界大地从广六十八千由旬。菩萨生已当下足时。便当却没深百千由旬。还举足时复当踊出百千由旬。以佛持故令是世界不动无坏众生无恼。最后身菩萨始初生时。则便具有如是力。目连。十初生菩萨力等一盛年菩萨力。目连。菩萨摩诃萨成就是力。趣向道场觉于菩提。如是当趣道场时力。比道场上座时之力。超过百千。复以如是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不可坏力。成就具足乃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目连。假使一切世界众生。悉得具足垂成菩提菩萨之力。比于如来处非处智力。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得具如是十种之力。名为如来应供正遍觉。是故目连。如来之力为本善根之所护持无增无减。此中不明菩萨通力。菩萨若用神通力者。能以恒河沙等世界。置于足指一毛端上。掷过无量无边恒河沙世界。如是往来不令众生有于苦恼。如是神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不可数知无等等。若当如来尽现所有神通力者。汝等声闻尚不能信。况复其余诸众生也。目连。菩萨趣诣道场上时。观于地大水火风大悉为一界。所谓空界。是故大地而不坏败众生无恼。时净威力士从如来所。闻说菩萨父母生力。闻已惊怪身毛皆竖生希有心。从坐而起正于衣服。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世尊。我今憍慢悉皆摧灭。从如来所闻菩萨力故。世尊。我今归依佛法众僧。发于无上正真道心。为欲安乐一切众生。愿得具足如来之力。尔时复有十千天子。闻净威力士作如是语。皆发无上正真道心。亦作是念。世尊。愿令我等得如是力。如今如来应供正遍觉。尔时那罗延菩萨白言。世尊。云何名为菩萨所修集一切福德三昧。如来先说是名字已即便默然。世尊。今当敷演解说是集一切福德三昧。云何菩萨得是三昧。尔时世尊告千世界主那罗延。菩萨。那罗延。无有菩萨发于无上正真道心而不随是集一切福德三昧者。何以故。一切福德无有不入初发心中。那罗延。犹如江河一切诸流无有不入大海中者。如是那罗延。所有福德若施戒修。有漏无漏世间出世间。若天若人所有福德。皆悉摄在发菩提心中。是故那罗延。若善男子善女人欲集一切诸福德者。当发无上正真道心。那罗延。犹如宝山。所谓须弥。目真邻陀摩诃目真邻陀。轮围山大轮围山。及诸余山药木丛林。村邑聚落大小诸城。阎浮提弗婆提瞿耶尼郁单越。诸四天下。及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日月星宿若日月蚀。一切皆摄三千大千世界之内。乃至百亿四天下皆悉在中。如是那罗延。所有一切诸凡夫福。若学人福无学人福。若菩萨福若如来福。一切皆摄在于菩萨初发心中。是故那罗延。若欲摄取一切福德。当发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那罗延。若四天下一切众生。悉具转轮大王福德。若有初发大乘道心。福德智慧殊胜于彼。那罗延。如四天下一切众生。乃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是众生界之所摄者。是一一众生皆具转轮大王福德。是诸转轮大王福德。为一转轮大王德聚。是一一众生复具是德。于意云何。是诸福德宁为多不。那罗延言。是一人福尚多无数。况复无量阿僧祇人所有德聚。佛言。那罗延。置是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乃至恒河沙等世界所有众生。悉具转轮大王福德。那罗延。于意云何。是诸德聚宁为多不。那罗延言。世尊。若一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具足转轮大王所有德聚。尚多无量无边阿僧祇。况复无量无边世界众生。具足转轮大王福德之聚。那罗延。我今知已而唱是言。有初发菩提之心。所有德聚比前德聚。百分不及其一。千分百千分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那罗延。是名初说入集一切福德三昧。复次那罗延。如千世界梵王慈心。普遍满此一千世界。那罗延。有人复以满千世界七宝布施。于意云何。是人施福梵王慈福何者为胜。那罗延言。世尊。梵王慈福无量无边。那罗延。置是千世界梵王慈心。若二千世界梵王慈心。普遍满此二千世界。那罗延。若复有人以满二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汝意云何。是人施福梵王慈福何者为胜。那罗延言。世尊。梵王慈福无量无边。那罗延。如三千大千世界梵王慈心。普遍满此三千大千世界。若复有人以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于意云何。是人施福梵王慈福何者为胜。那罗延言。世尊。梵王慈福无量无边。那罗延言。世尊。施福比慈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佛言。如是四千世界梵王慈心。亦遍满此四千世界。五千世界梵王慈心。亦遍满此五千世界。十千世界梵王慈心。亦遍满此十千世界。百千世界梵王慈心。亦遍满此百千世界。那罗延。若人以满百千世界所有七宝持用布施。所得福聚比慈福德慈福为胜。那罗延。正使是等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一切众生各具慈心。如百千世界大梵天王所有慈心。是诸慈心福德之聚。欲比菩萨初发道心专志增上。为脱一切所有众生无幻无伪。实为一切众生修行慈心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分亿分百亿分千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那罗延。是故当知。若欲修集一切福德。是善男子善女人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发当发。具足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聚。是第二说入集一切福德三昧。复次那罗延。汝意云何。东方虚空为普遍不。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所有虚空为普遍不。那罗延言。世尊。东方虚空尚不得边。何况十方不可说无量无边随有世界虚空普遍。佛言。那罗延。假令有人乃至百千万亿劫中。引诸喻说欲尽虚空。得其边际不得其边。那罗延。我今引喻以明斯义。为欲成满是集一切福德三昧故。亦令增益诸有修集福德众生增长志欲。令向大乘菩萨摩诃萨满大精进。那罗延。若以芥子盛满三千大千世界。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满中芥子。假令有人持过东方百千恒河沙等世界下一芥子。如是东行尽是芥子。犹不能得世界边际。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那罗延。若复恒河沙等世界满中芥子。那罗延。颇有人天能数如是一切芥子知其数不。时那罗延白言。世尊。若四天下一切众生成就智慧如舍利弗。于一劫数犹尚不能数其一分。况能数尽大芥子聚。那罗延。假令有人过于东方恒河沙世界著一芥子。如是东行尽是芥子。犹故不得世界边际。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那罗延。如是世界虚空普遍。设有人天以满中七宝持用布施。那罗延。于意云何。是福德聚宁为多不。那罗延言。无量世尊。无边世尊。佛言。那罗延。是人所有福德之聚。欲比初发道心菩萨成就志欲无幻无伪勤修精进为脱一切众生起大慈大悲所集德聚。是施德聚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那罗延。十方一切所有诸物虚空皆悉周遍。那罗延。菩萨慈心亦复如是。遍满十方诸佛世界。所有众生皆悉普遍。那罗延。是菩萨慈心所及众生。令悉具足转轮大王所有福德。如是帝释所有福德。如是梵王所有福德。若有菩萨初发道心。专志趣向无幻无伪勤修精进。为脱一切所有众生。起慈悲心而趣向之。行于愍悼所得福德。是福胜彼。一切众生具转轮王帝释梵王所得功德。那罗延。是第三说入集一切福德三昧。复次那罗延。假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皆具转轮大王福德。比帝释福德。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那罗延。假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皆为帝释。比梵王所有福德。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那罗延。假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皆悉具足大梵天王所有福德。比一断欲优婆塞所有福慧。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所不能及。那罗延。假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皆为断欲优婆塞所有福慧。比舍利弗所有福慧。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那罗延。假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福德智慧如舍利弗。比一缘觉所有福慧。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那罗延。若令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悉具缘觉所有福慧。比一五百劫中修行菩萨所有福德智慧。百分不及一。入集一切福德三昧应如是学。说是法时三万二千众生皆发无上正真道心。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人天伎乐同时俱作。人天雨花积至于膝。天龙夜叉乾闼婆释梵护世皆作是言。世尊。是初发心者悉胜我等。世尊。我等亦当利是善男子善女人已发今发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如我等解佛所说义。若有众生不发无上正真道心。则不能趣是集一切福德三昧。不能正入。若有众生发于无上正真道心。则能得趣是集一切福德三昧。亦能正入。尔时净威力士白言。世尊。以何等法能得成就摄此集一切福德三昧。佛言。善男子。成就一法摄此集一切福德三昧。何等一法。谓不舍于一切智心。善男子。是名成就一法摄此集一切福德三昧。复次善男子。复成就二法摄此集一切福德三昧。谓闻法无厌闻已修行。善男子。是名成就二法摄此集一切福德三昧。复次善男子。复成就三法摄此集一切福德三昧。何等三。谓离诸恶。修行善法。善巧回向。善男子。是名成就三法摄此集一切福德三昧。复次善男子。复成就四法摄此集一切福德三昧。所谓戒净见净心净慧净。善男子。是名成就四法摄此集一切福德三昧。复次善男子。复成就五法摄此集一切福德三昧。何等五。所谓专意发菩提心。常真实语。无有谄伪。无有嫉妒。于一切众生心常平等。善男子。是名成就五法摄此集一切福德三昧。复次善男子。复成就六法摄此集一切福德三昧。何等六。所谓亲近于善知识。离恶知识。远离众闹。闲居寂静。不舍大慈。于诸众生起大悲心。善男子。是名成就六法摄此集一切福德三昧。复次善男子。复成就七法摄此集一切福德三昧。何等七。所谓修定。善于智慧。善知于因。善知于缘。正直而住。修集于道。修行道时无有懈怠。善男子。是名成就七法摄此集一切福德三昧。复次善男子。复成就八法摄此集一切福德三昧。何等八。谓调柔身。调柔心。观受。观法。未生恶法令其不生。已生恶法断之令灭。未生善法方便令生。已生善法护令增长。善男子。是名成就八法摄此集一切福德三昧。复次善男子。复成就九法摄此集一切福德三昧。何等九。观过法无尽。现法无尽来法无尽。观法如幻。等觉三世。如一切法知而忍之。不谤于空。不分别无相。不愿诸有。善男子。是名成就九法摄此集一切福德三昧。复次善男子。复成就十法摄此集一切福德三昧。何等为十。谓解无我。忍于无命。不疑无人。缘法无常于诸生处如地狱想。观四大如毒蛇。观入如空聚。观阴如魁[魅-未+會]。流出诸有想。乐修解脱。善男子。是名成就十法摄此集一切福德三昧。尔时净威力士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欲成就一切福德庄严者。应听是三昧。菩萨摩诃萨欲集一切福德者。应听是三昧。若菩萨摩诃萨欲得不思议福德者。应信是三昧。应听是三昧。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尽福德者。应当修行于是三昧。若菩萨摩诃萨欲到一切福德大海者。应当受持读诵修说于是三昧。若菩萨摩诃萨欲得百福相者。应当修行于是三昧。尔时净威力士复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何法相应成就。满此一切福德庄严修集一切福德不可思议福德无尽福德大海福德满百福相。尔时佛告净威力士。善男子。有于三法为福德柱。福德庄严福德来集。福德增广。福德无尽。福德大海。福德叵思。何等三。谓一布施庄严。持戒庄严。多闻庄严。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行布施庄严。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应生是心。若布施时不见施心。不见所施及以受者。不见眷属。若有乞者来有所求。为摄护故。不以王位封邑财物诸珍宝等而有吝惜生于异心。善男子。是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今我此身悉已给施一切众生况余财物。若已施者终无悔心。须财施财。须食施食。须饮施饮。须眼施眼。须肉施肉。须血施血。须髓施髓。须于支节施与支节。须头施头。我悉当施。况余财物。谷米金银衣服璎珞象马车乘国城王宫男女妻妾奴婢眷属无不舍者。若有众生随其所须而求索之。我随所有悉当施与。无有忧悔不望其报。起慈悲心为摄众生。摄取众生乃至成佛终无有尽。善男子。若有菩萨发如是心。名菩萨布施庄严。复次善男子。菩萨不自观计身命。宁舍身命终不为恶。不为养身邪命自活。宁舍身命不恼于他。不为封邑造行诸恶。不为眷属炽然诤讼。不为妻妾及以男女嫉利他财。不生悭心常恒少欲。乃至不生一念恶心。况复多也。为断悭贪不生嗔恚。无嗔恚故正行相应。正行想应故到于正处。到正处故正戒相应。正戒相应故亲善知识恭敬供养。恭敬供养善知识故得闻正法。闻正法已如说修行。如说修行已则能利益邪道众生。不作众恶随顺善法。得知方便知众生根。善男子。而是菩萨行施庄严得是功德。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不生内外想。若内地大若外地大等无异想。何以故。身犹如墙壁草木如影如炎。无知无思无作无坚四大所摄。若有斫截刀杖瓦石挝打之者终不生报。不观计身不爱寿命。于诸众生不起嗔恚。彼众生所修慈悲心。善男子。犹如药树。若有取根茎节枝叶花须及果。终不作念取根莫取茎。取茎莫取根。如是乃至枝叶果实亦尔。而是药树都无想念。然能寂灭一切众生。若上中下所有病患。如是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四大身生药树想。随诸众生须手与手。须脚与脚。须眼与眼。须肉与肉。须血与血。须骨与骨。须髓与髓。须头与头。须支节者施与支节。善男子。若是菩萨以如是心行施庄严趣向无尽。菩萨摩诃萨行布施时。为悭众生令成满施。少福众生具满福德。贫穷众生满大封邑。若舍支节为令众生具满支节。如是布施不向三处。何等三。不求王位自在。不求大富自乐。不向声闻缘觉菩提。如是布施为满四净。何等四净。谓佛土净。菩萨僧净。化众生净。回向一切智净。菩萨摩诃萨应当如是回向四净。复次菩萨摩诃萨施住无尽。何等名为菩萨施住。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四法布施。是施有尽。何等四。谓不回向。无有方便。所为下劣。近恶知识。善男子。是名菩萨四法布施是施有尽。善男子。菩萨有四法布施施住无尽。何等四。谓回向菩提。有巧方便。为得法王。近善知识。善男子。是名菩萨四法施住而不可尽。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应念三法而行布施。谓念不离菩提之心。怜愍一切所有众生。不违佛语不望果报。善男子。是名菩萨念于三法而行布施。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安置众生于三法中而行布施。何等三。谓安众生菩提道中而行布施。为安众生善赞法中而行布施。为安众生著无上门中而行布施。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安置众生于三法中而行布施。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悕望二法而行布施。何等二。所谓悕望有大封邑。能行舍心。善男子。是名菩萨悕望二法而行布施。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为满二法而行布施。谓智与慧。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为满二法而行布施。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进趣二法而行布施。何等二。谓尽智。无生智。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进趣二法而行布施。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行四施。何等四。谓等心行施。不望果报施。向菩提施。满诵寂施。善男子。是名菩萨修行四施。是故善男子。菩萨欲趣至无尽福。应当修行如是布施。尔时净威力士即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说施摄取一切佛之正法。世尊。若有菩萨成就是施。无有能量是菩萨福。

  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若有菩萨成就具足如是布施。知是菩萨成就具足无尽福德大海福德。不贫圣法成大封邑。住在法流获得大财。具足七财成大福德。持百福相为大福田。养育一切诸众生等。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卷上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卷中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尔时佛告净威力士。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净戒庄严。谓戒净无缺不舍学戒。愍于毁禁极敬持戒。净身三业净口四过净意三业。自成十善教他十善。不自称誉不起戒慢勤进修戒。头陀德中心不动转。住于圣种自护己心。不见他过不作众恶。不愿诸有亦不喜乐。劝他修善勤营助他。不悕望乐劝人布施。不舍阿练若处。为病给使。作已欢喜。如说如作。失利不忧得利不高。毁誉称讥及与苦乐心不倾动。断除爱恚不怀怨嫌。修行慈心视怨如亲。不以戒自高。不向余乘不礼余天。舍离诸见盖覆使缠断除灭悔。舍财无悔心生欢喜。不生诸有心不愿乐。忍于疲苦善护进心。远离著心不惊怖畏无生法忍。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为集此戒。乃至失命终不毁犯。不为王位护持禁戒。不为生天不为帝释。不为梵王护持禁戒。不为封邑不为自在。不为妙色护持禁戒。不为端正不为名称。不为赞叹不为利养。不为恭敬不为活命。不为饮食不为卧具。不为病药护持禁戒。不为眼色不为耳声鼻香舌味身触心法护持禁戒。不依倚色不依受想行识护持禁戒。不依欲界色界无色界护持禁戒。不畏地狱饿鬼畜生。不为救护护持禁戒。不畏人道贫穷困苦护持禁戒。不畏天道贫穷苦故护持禁戒。不畏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紧那罗迦楼罗摩睺罗中贫苦恼故护持禁戒。为佛种故护持禁戒。为住听法如闻而行护持禁戒。为僧种故护持禁戒。为欲出过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故护持禁戒。为欲解脱诸众生故护持禁戒。为安乐利益诸众生故护持禁戒。欲住佛法故护持禁戒。欲转法轮故护持禁戒。为集圣种故护持禁戒。为不断佛法僧种故护持禁戒。为妙神通故护持禁戒。为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故护持禁戒。为神足变化应现无方护持禁戒。如是持戒不毁不缺不穿坚实。无所作为具足成就。精妙无染清净香洁。智者所赞诸佛所叹。如法修行坚固真实。若菩萨成就如是持戒。不失十法。何等十法。谓不失于转轮王位。既在是位不生放逸。悕望欲得无上菩提愿得见佛。不失帝释既得是处不生放逸。悕望欲得无上菩提愿得见佛。不失梵王既生是处不生放逸。悕望欲得无上菩提愿得见佛。净信正真不失闻法。如所闻法善能分别。不失摄取菩萨智慧。不失无断无碍辩才。不失集聚一切善根。不失一切诸佛声闻缘觉所赞。不失疾能通达一切诸佛智慧。若菩萨成就如是持戒。不失此十法。菩萨成就如是戒聚。诸天常礼诸龙宗敬。夜叉常供诸乾闼婆亦常供养。阿修罗敬侍。诸王婆罗门长者居士皆尊重之。智者常趣诸佛常念。诸天世人常师事之。常愍众生。若菩萨如是净持戒聚。不生四处除化众生。何等四。不生边地。不生无佛国。不生邪见家。不生恶道。菩萨如是净持戒聚不生四处。复次善男子。菩萨如是净持戒聚不失四法。何等四。所谓不失菩提之心。不失念佛。不失闻法。既闻法已。乃至无量阿僧祇劫而不忘失。是为菩萨净持戒聚不失四法。善男子。若菩萨如是净护戒聚不值四处。不值法灭。不值刀兵劫。不值饥饿劫。不值劫烧。菩萨如是净持戒聚不值是四。复次善男子。菩萨如是净持戒聚得四胜法。所谓不诳佛。不诳诸天。不诳众生。不诳自心。菩萨如是净持戒聚得四胜法。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护持戒聚离十种畏。何等十。离地狱畏。离畜生畏。离饿鬼畏。离贫穷畏。离不称赞畏。离诸缠畏。离诸声闻缘觉位畏。离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拘办茶罗刹等畏。离魁脍刀杖火毒等畏。离诸师子虎豹熊罴。及多勒叉狐狼蟒蛇。猫鼠百足毒蛇[虫*旦][虫*賴]王贼等畏。菩萨如是住净戒聚离十种畏。善男子。菩萨持戒则能发起一切佛法。乃至起于无上菩提。何以故。若有持戒便有三昧。若有持戒便有智慧。若有持戒便有解脱。若有持戒便有解脱知见。善男子。云何名戒。戒者名为寂调结使。以何缘故名为结使。以染污三有诸众生故。名为结使。云何名寂。无妄想无分别无起著。永不思念一切诸法。是名寂调一切结使。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不能如是知寂调结使。是不名为戒聚清净。何以故。若不能知寂调结使。虽生梵世犹为结染。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犹为结使。善男子。是故当知寂三界结名净戒聚。尔时净威力士白佛言。世尊。若离三界诸结使染名净戒聚。世尊何故。为菩萨时离三界结还生其中。尔时世尊告净威力士。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不以自结生于三界。以方便故同在三界。无三界结化众生故。善男子。假使人天能画虚空现诸色像。于意云何。为希有不。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是人所作甚为希有。佛言。善男子。菩萨舍离一切使

处在三界。现三乘化是乃希有。净威力士言。世尊。是菩萨成就住解脱门。怜愍众生还住三界。世尊。譬如有人从魁脍所得全身命。既得脱已。复还其所而语之言。汝今杀我莫杀余人。世尊。是三界者如魁脍舍。一切众生喻应死者。生死诸行犹如魁脍。从得脱者犹如菩萨脱三界已为化众生为脱众生还住三界。世尊。是菩萨大悲。诸声闻缘觉所不能及。何以故。声闻缘觉无是大悲。无善方便。无净戒庄严。世尊复告净威力士。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善能修集多闻庄严求学多闻。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于诸和上阿阇梨所。恭敬供养尊重赞叹随教而行。除舍憍慢速受教诲。于正法中生起药想。于和上阿阇梨所生起佛想。于自身所起病人想。于说法者起明医想。为集佛法不爱身命。于诸财物衣钵之余起恼结想。虽具封禄不生爱著。为重法故一切悉舍。为护正法应舍一切世间珍宝。为得法故应舍一切名誉赞叹。为得法王舍诸王位。为舍一切诸结使故。应当勤修集法相应。为救一切诸众生故。应当勤修集法相应。菩萨摩诃萨修集诸法者。一切善根自然而得。是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欲成菩提欲竖立智柱。应修多闻。善男子。如帝释堂因柱得住。三十三天在中欢乐。如是善男子。由菩萨智柱。一切诸天世人悉蒙受乐。善男子。若有菩萨发菩提心菩提所摄言欲作佛。于多闻中而不勤修。诸众生中最为无智。是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应勤精进修集多闻。诸众生中为多闻柱。是时诸天欢喜踊跃。是善丈夫。坚牢精进修集智慧。必能获得于佛十力。是善丈夫。当以慧力断诸结网。是善丈夫。当演说法断于一切众生结使。是善丈夫。当往至彼菩提树下诸佛坐处。是善丈夫。当以自力降一切魔。是善丈夫。当转十二行相法轮。善男子。若有菩萨修多闻时。一切魔宫皆悉闇蔽。三千大千世界魔王皆悉忧恼作如是言。是人今者胜过我等。其余魔天各作是言。是人降伏于我等主。我等一切悉属是人。何以故。善男子。由是菩萨集多闻慧能寂结使。以无结使魔不得便。已有多闻则能分别。既能分别则能修行。已能修行魔不得便。修多闻者远离邪见得住正见。已能正住魔不得便则能正修。已能正修能分别义。离诸非义便能正度义及非义。善男子。以是缘故应如是知。善男子。菩萨修集是多闻时除四种魔。所谓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善男子。如本菩萨集多闻时。欲法利法善住于法。我今少说。善男子。乃往过世阿僧祇劫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尔时有大仙人名曰最胜。住山林中具五神通。常行慈心作如是念。我今山中修行慈心无所利益。不但慈心能灭众生无量劫中所集烦恼。非此慈心能起正见。复作是念。因于何事能起正见。作是念言。有二因缘能起正见。谓从他闻。闻已正思。以是二法能生正见。是时便生求多闻心。当从何处得闻善说。为法因缘集法相应。尔时仙人至诸聚落封邑郡县王城。处处推求多闻。了不能得说法之师。时魔天子来至其所。作如是言。我今有佛所说一偈。是最胜仙。闻佛偈名即语之言。为我演说。时天报言。汝今若能剥皮为纸。以血为墨折骨为笔。书写此偈。乃当相与佛所说偈。善男子。时最胜仙作是念言。今我此身无量生死。在在生处贼兵魁脍。百千劫中常以无事堕在彼手。利刀割截分解支节。或为欲故。或财利故。杀缚捶打系闭诃骂。受无量苦都无利益唐受割截。我今当以此不坚身易得妙法。欢喜踊跃我得大利闻是法语。于此天所生师宗想。即以利刀自剥身皮干以为纸。复刺出血用以为墨。复折其骨削以为笔。合掌向天而作是言。天为我说佛所得偈。如先所敕。剥皮为纸出血为墨折骨为笔。我悉作已。善男子。时魔天子。见最胜仙恭敬为法。见已愁悴即便隐去。善男子。时最胜仙。见天没已作如是念。我今为法生恭敬心。剥皮为纸折骨为笔。我今如此恭敬求法。而是善根终不败亡。若我此言诚实不虚。起慈悲心为诸众生不惜身命。剥皮为纸出血为墨折骨为笔。若我至心诚实不虚。余方世界大慈大悲能说法者。当现我前。善男子。最胜大仙作是语时。一念之顷。东方去此佛土三十二佛刹。彼有国土名普无垢。是中有佛号净名王如来应供正遍觉。今者现在。知最胜仙心念所作亦欲教化是阎浮提诸众生故。譬如壮士屈伸臂顷。乘空而来到是最胜仙人前住。及五百菩萨。是净名王如来放大光明遍照彼林。天雨众花。时彼树林枝叶花果皆出法音。尔时无量百千万亿诸天来集。是时彼仙得净名王佛光触身已。苦痛悉除还复如故。无有疮瘢。尔时彼仙头面敬礼佛世尊足。右绕三匝合掌顶上。白净名王佛而作是言。世尊。是我师善逝。是我师世尊。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惟愿世尊。为我说法。我闻法已。不信众生行邪见者。坏正见者。行黑闇者。导示正故而为说法。善男子。尔时净名王佛。因最胜仙。及诸天子诸菩萨等。为其演说此集一切福德三昧法。彼天众中八千天子。本种善根皆发无上正真道心。最胜大仙得大喜悦。生于大信得无碍辩。彼佛如来复为演说八金刚句。何等八。一切诸法性本净句。一切诸法离结使故。一切法无漏句。尽诸漏故。一切法离巢窟句。过巢窟故。一切法无门句。无有二故。一切法普遍句。示解脱门故。一切法无去句。无去处故。一切法无来句。断诸来故。一切法三世等句。去来现在无二相故。彼净名王佛。演说如是八金刚句。是中开解一切法义。复更演说余八法门。令菩萨摩诃萨疾成就智。何等八。谓一切法名字门。以名分别一切法故。一切法音声门。以言分别令欢喜故。一切法共要门。一切诸法决定相故。一切法言说门。虚妄自在故。一切法自相门。离他相故。一切法毕竟尽门。无所有故。一切法分别门。从分别有故。一切法平等门。等一味故。最胜。是名八法门疾成就智。最胜。复有八字种子门。能成就于无尽辩才。何等八。一切法阿字种子门。示法无生故。一切法蛇字种子门。示第一义法故。一切法那字种子门。示字名色故。一切法遮字种子门。示现一切法调伏故。一切法婆字种子门。示一切法入平等故。一切法多字种子门。示如不坏故。一切法迦字种子门。灭苦业故。一切法摩字种子门。究竟成就断一切法故。是名八字种子门。能成就于无尽辩才。是故最胜。是八字种子句门。八法句门。八金刚句门。正念修行常离愦闹恒善思惟。观察修集功德之利。善男子。净名王如来说是法已。放大光明遍照世界。震动大地即没不现。与诸菩萨还至彼土。彼诸众生都不觉知佛来去时。善男子。尔时最胜大仙成就圣辩。诸天侍卫。诸天守护。为降魔故至诸聚落诸城国邑。为诸众生广敷演说此集一切福德三昧。满于千岁常演说法。令八万四千众生住声闻乘。八万四千众生住缘觉乘。八万四千众生住于大乘。八万四千众生作转轮王。八万四千众生作释提桓因。八万四千众生得作梵王。八万四千众生修行于慈。八万四千众生修行于悲。八万四千众生修行于喜。八万四千众生修行于舍。无量众生得生天上。是最胜大仙。后乃命终即往生彼净名王佛普无垢土。及八万四千天子亦生彼土。善男子。于意云何。尔时最胜仙者。岂异人乎。汝勿有疑。即我身是。我本如是欲法敬法说诚实言。便能敬感彼净名王佛来至我所。是以当知。若有菩萨恭敬求法。则于其人佛不涅槃法亦不灭。何以故。净威。若有菩萨专志成就求正法者。虽在异土常面睹佛得闻正法。净威。若菩萨摩诃萨欲法敬法。令诸山岩树木林薮。出诸法藏陀罗尼门。及诸经卷自来在手。净威。诸有菩萨敬法欲法。若有诸天曾见佛者来至其所。从于佛所得闻诸法具为演说。净威。利法菩萨若其寿尽。诸佛世尊增益其寿。佛力持故欲住千岁。即便能住。二千三千四千五千。乃至一劫若减一劫随意得住。净威。若有菩萨敬法欲法。不老不病得忆念力。进趣智慧得于辩才。若有菩萨敬法欲法。得见佛已舍离诸见趣入正见。净威。若有菩萨敬法欲法。一切众生无能侵害。是故净威。是大众生应当勤修多闻庄严。所获功德复过于是。净威。若有菩萨住是三。福庄严福柱广福增。福无尽福不思议。无有能得是福边者。净威。可以一毛数大海渧。无有能尽是菩萨庄严福聚净戒多闻慧聚得其边者。净威。能称三千大千世界草木山林。及诸众生得其轻重。不能称量如是菩萨庄严福戒多闻慧聚得其边者。是名解说智庄严已。尔时净威力士白佛言。世尊。布施庄严。净戒庄严。多闻庄严。是三庄严。何者为最。何者为胜。佛言。净威。三庄严中多闻庄严最可称叹。最胜尊上无上无上上。善男子。如须弥边著一芥子。而是施福及净戒聚亦复如是。犹如芥子。多闻庄严如须弥山。善男子。如一小鸟所住虚空。施戒庄严亦复如是。多闻庄严如余虚空。善男子。布施庄严能作二事。何等二。能除贫穷成大封禄。净戒庄严亦作二事。何等二。一离恶道。二至善处。善男子。多闻庄严亦作二事。何等二。谓能除去一切诸见。能集一切智慧庄严。善男子。布施庄严是有漏报。净戒庄严亦有漏报。善男子。多闻庄严无漏无报。是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应勤精进修多闻慧。说是施福净戒多闻庄严法时。三千众生本种善根。便发无上正真道心。五千天子于诸法中远离尘垢得法眼净。净威力士得无生法忍。尔时净威力士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成就几法。疾能获得无生法忍。佛言。善男子。菩萨成就四法。疾能获得无生法忍。何等四。谓解知身犹如镜像。解知言说犹如响声。解心如幻。解诸法无二。净威。当知菩萨成就是四法者。疾能获得无生法忍。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疾能获得无生法忍。何等四。谓慈悲普覆遍一切众生无众生想。解诸法空不见所解。观见佛净不以肉眼住于慧眼。善分别心而不见心不依猗心。善男子。菩萨成就是四法者。疾能获得无生法忍。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四法。疾能获得无生法忍。何等四。所谓不舍一切众生。舍离诸见。护持净戒。寂一切结。善男子。菩萨成就是四法者。疾能获得无生法忍。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四法。疾能获得无生法忍。何等四。谓有忍力。法转增胜。勤行精进。解法寂静。善男子。菩萨成就是四法者。疾能获得无生法忍。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四法。疾能获得无生法忍。何等四。所谓得禅而不依禅。以慧分别无有戏论。成就方便摄取众生。增长诸行善知诸行。善男子。菩萨成就是四法者。疾能获得无生法忍。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四法。疾能获得无生法忍。何等四。谓以大慈救诸众生。谓以大悲不厌生死。谓以大喜欣乐于法。谓以大舍断一切爱。善男子。菩萨成就是四法者。疾能获得无生法忍。复次善男子。菩萨成就四法。疾能获得无生法忍。何等四。谓得三解脱门。解知三世。超过三界。信法性无生。善男子。菩萨成就是四法者。疾能获得无生法忍。演说如是诸四法时。净威力士得无生法忍。欢喜踊跃上升虚空高七多罗树。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人天伎乐同时俱作。天雨花云。大光普照遍此世界。尔时世尊即便微笑。诸佛常法若微笑时。若干百千青黄赤白红。紫等光。从面门出。遍照无量无边世界。上过梵世。还绕身三匝从顶相入。时大德阿难即从坐起。整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白言。世尊。佛不妄笑。今者世尊何缘而笑。说偈问曰。

  得无上智无垢眼  诸根寂静到彼岸

  大光须弥金山色  导师以何因缘笑

  善知众生诸根行  净慧相应知三世

  得于无想最上智  面如满月说笑缘

  如过去佛及未来  现在诸佛尊亦尔

  种种真实清净行  善知一切如实义

  其身普遍诸佛界  音声亦满诸佛界

  慈心普遍诸众生  愿说谁与智相应

  自在知法如水月  如幻化相亦如梦

  如空如电清净法  今人师子何缘笑

  解空无相无愿法  善知实性常调心

  如风游行虚空中  惟愿演说何缘笑

  今佛智慧知谁心  谁应道树下降魔

  谁当坐于金刚座  人仙今者何缘笑

  非是声闻之境界  亦非缘觉之所及

  是佛大海智境界  愿说所为之因缘



  尔时佛告阿难。汝今见是净威力士住虚空不。阿难。是净威力士。过三百亿阿僧祇劫。当得作佛号多庄严王出现于世如来应供正遍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于此东方国名严净。劫名梵叹。阿难当知。是多庄严王佛严净国中当得成佛。其土丰乐安隐炽盛。是诸人众所受用物如兜率天。是庄严王佛。不说余法惟菩萨乘。乃无声闻缘觉乘名。纯菩萨僧皆得法忍。无诸八难无有魔怨及诸外道。彼佛寿命无有限量。琉璃为地阎浮那提金花以间错之。尔时净威力士。从空而下顶礼佛足。合掌向佛求索出家。佛即听许。尔时那罗延菩萨白言。世尊未曾有也。善逝未曾有也。乃能以是胜妙善法善调众生。乃至能令如是憍慢竞胜众生。是等当见佛如来时。即得欢喜除舍憍慢礼如来足。如此净威大慢力士。除舍慢已得胜上法。复当调伏无量众生除舍憍慢。世尊。是净威力士。为曾供养几佛世尊种诸善根。乃能如是速疾开解。尔时佛告那罗延菩萨。那罗延。是净威力士。曾于过世供养六十二亿诸佛。种诸善根。从今已后当复值遇无量无边阿僧祇佛。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净修梵行。那罗延言。世尊。是净威力士。复以何缘怀大憍慢求佛竞胜。佛告那罗延。菩萨摩诃萨有四法忘菩提心。何等四。谓增上慢。不敬重法。轻善知识。说不实语。那罗延。菩萨有此四法忘菩提心。那罗延。菩萨摩诃萨复有四法忘菩提心。所谓赞叹趣向声闻缘觉乘者。呵向大乘。毁呰菩萨。吝惜于法。那罗延。菩萨有是四法忘菩提心。那罗延。菩萨复有四法忘菩提心。何等四。于诸众生行幻惑术。诈伪亲近。于善知识合偶言说。为利养故。那罗延。菩萨有是四法忘菩提心。那罗延。菩萨复有四法忘菩提心。何等四。不觉魔事。不除业障。志意羸弱。无方便慧。那罗延。菩萨有是四法忘菩提心。那罗延。是净威力士。本造恶。业忘菩提心。我今当说。汝善听之。乃往过世。此贤劫中。有佛出世号迦迦孙。是佛法中有大婆罗门名曰善财。起大憍慢得增上慢不往佛所。憍慢增上与说王法。诸婆罗门而共诤竞。是憍慢故。获得现报退失多事。谓不见佛不闻正法。亦不得闻趣向菩萨大乘之法。亦不得闻诸天净法。亦不得闻功德善根。回向菩提而不坚固。为此五恶法遮持故离菩提心。那罗延。于意云何。尔时善财婆罗门者。岂异人乎。汝勿有疑。即今净威力士是也。以憍慢故忘菩提心。以菩提心本善根故不堕恶道。虽成大力犹有憍慢。佛力所持得闻佛力及菩萨力。舍离傲慢将来见佛。不作众恶因本善根。今现发起速疾得是无生法忍。尔时那罗延菩萨语净威力士。汝住何法得无生忍而受记别。净威答言。我以生起诸凡夫法得受记别。那罗延言。云何而生。净威答言。生如不生。如是生。灭如不灭。如是灭。如是而生亦复不住。那罗延言。善男子。若其尔者。佛法凡夫法。有何差别。净威答言。以文字故有差别耳。若以其义则无差别。那罗延言。是凡夫法有何义也。净威答言。无妄想无分别。是凡夫法义。那罗延言。是义何趣。净威答言。而是义者。离凡夫法趣于佛法。那罗延言。佛法有何义。净威答言。不作二是佛法义。那罗延言。善男子。如佛所说。依法不依人。又复说言。有二因缘起于正见。何等为二。因外言声。内善思惟。如是之义即是文字。净威答言。那罗延。依法菩萨不取文字不取非文字。若得文字是即为义。而是义者是不得义。是故不依于义。一切诸法都无有义。何以故。一切诸法不可得故。非方不离方。随所住处即处自灭。如佛所说。毕竟灭想是名为义。是故那罗延。依义者。无法可依无不可依。若依非依是名为义。那罗延言。善男子。颇有依义即是依于一切法也。净威言。有。那罗延。一切法空。一切法寂。一切法空。依亦如是。一切法寂。依亦如是。如是那罗延。若依是义即依诸法。那罗延言。净威。若如是者。一切诸法常自是依。净威答言。如是如是。那罗延。一切诸法皆第一义。依第一义者彼得安乐。彼应当求于第一义。若能不起法及非法。不求二不求不二。是名为圣分别选择。而是选择无作无不作。若无作无不作。是名为作所求。求者义不相违。净威力士说是法时。五百比丘不受诸法。漏尽心得解脱。八千天子远离尘垢得法眼净。尔时那罗延菩萨语净威力士。如佛所说。依义不依文。然此众生不解是义行于二行。是不解文亦不解义。为是不解。故说依义不依于文。依文依义。是义出过于诸文字。善男子。如佛所说。有二因缘能生正见。谓彼有人不闻正法调伏法中。以少缘故便生欢喜。言我出生死。彼是增上慢。本是增上慢。为劝是人令勤修行。彼闻法已。即便修行趣于正道。是故佛说闻已得知法闻已不作恶闻已离无利闻已得涅槃。

  那罗延言。云何比丘念法相应。净威答言。无相应无不相应。若能如是念法相应。那罗延言。彼修行者是语相应。复次那罗延。若有比丘与念法相应。则不起嗔不起憍慢。是名正思惟。若有观察说法去来现在。若解所说。为断故说。为解故说。为修故说。不得过去世之所作。不得未来世之所作。不得现在世之所作。是正修行。若正观一切法性常灭。是名正修思惟所见。若见一切法性常寂。是名修正思惟所见。若正观一切法性常定。是名修正思惟所见。若正观诸法毕竟不生。是名修正思惟所见。若正观一切法实无常。是名修正思惟所见。若正观一切法无常灭。是名修正思惟所见。若彼见者及以所见。都不可见如如见如不见。如是名为说示思惟。是时世尊赞净威力士。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之所说如是相应。若能如是。则于诸法无有愚痴。如是修行则无有障。正修行者。无缚无解。何以故。正思惟者。于一切法无断无趣。若如是者。名为正见见一切法。如是正见。云何正见。谓不见法。所言见者。是说无生不实之言。语不实者说无生名。如我所说。诸法无生以慧初见。若至正位名为正见。若如是见名至正位。以何因缘名为正位。我与无我二俱平等。如无我等诸法等起。是名正位。



    集一切福德经卷中







    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卷下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

  尔时那罗延菩萨即白佛言。希有世尊。希有善逝。诸法如是性常寂灭。菩萨摩诃萨能听是法。能知是法。能信是法。不中涅槃。佛告那罗延。菩萨方便力能如是。若菩萨成就善方便者。于念念中能得四法。何等四。谓大慈大悲知一切智佛出于世不断法种。如是四法修行诸法。知众生界是正位相。知一切法性常寂灭。闻知信解不中涅槃。是名调伏法知利众生。知已而见乃至不见。何以故。不舍一切诸众生故。尔时净威力士白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如佛所说不堕正位。佛言。善男子。是菩萨摩诃萨。不作诸见。然事无不办。声闻之人不缘一切众生。不缘佛种。不缘法种。不缘大乘。舍一切智。不观一切智。不愿一切智。灭有为法入声闻位。菩萨摩诃萨缘一切众生。缘不断三宝种。缘于大乘。观一切智不观于命。知诸法一相不入正位。缘诸众生游戏诸禅。不堕声闻位。善男子。是故当知菩萨摩诃萨。常恒无我不堕正位尔时净威力士白佛言。希有世尊。希有善逝。菩萨所行。一切声闻缘觉之人所不能及。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会而坐。那罗延菩萨白佛言。世尊。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在此会坐。乃能于是集一切福德三昧而无所说。尔时文殊师利语那罗延菩萨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不为福德故修行菩提。菩萨不为利养名称。不为生天不为封邑。不为眷属不为赞叹。不为自乐。修行菩提。那罗延言。文殊师利菩萨以何而行菩提。文殊师利言。善男子。菩萨为悲诸众生故修行菩提。为于法故。为脱一切众生苦故。为断不实诸烦恼故。忍自苦故。无所为故。修行菩提不惜身命。观知无主无宰无居无相无思。无转无坏无迁流转。无侵毁害勇健无降。无知解无懒堕。无怖无畏无惊无恐。无高无下无谄曲。坚住不动。乐寂独一。一道一趣。住于一道修行一道。为度一切诸众生故。为如是利故。菩萨摩诃萨修行菩提。又问文殊师利。菩萨云何修行菩提。文殊师利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无生无灭。非无生灭行毕竟灭。无有余生无所言说。菩萨如是修行菩提。复次那罗延。菩萨知过心已灭无所能行。未来心未至无所能行。现心不住无所能行。不著去来现在之心。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名修行菩提。复次那罗延。菩萨若知施及菩提众生如来等无二行。持戒菩提众生如来等无二行。忍辱菩提众生如来等无二行。精进菩提众生如来等无二行。禅定菩提众生如来等无二行。智慧菩提众生如来等无二行。菩萨如是行六波罗蜜。则不坏败行之性相。菩萨如是修行菩提。复次那罗延。菩萨观色空无有行。如观色空。观受想行识空无有行。色空无尽色毕竟尽。以其空故。受想行识。识空无尽识毕竟尽。以其空故。如其性尽一切法尽。色无尽受想行识无尽。若有菩萨如是行者。是名为修菩提之行。复次那罗延。菩萨勤断凡夫法行。不生佛法行。不出生死行。不满涅槃行。不见一切不善法成。不集善法不异处观。如是解知不坏行性。是菩提行。那罗延。菩萨如是行。是名为修菩提之行。复次那罗延。菩萨摩诃萨解众生界无量法界无量。众生界法界无尽灭行。何以故。众生界法界无有二故。无有二作。无有二相。不增不减法界。不增众生界。不减众生界。如法界相众生界相亦复如是。又菩萨解知诸法无相。不尽法界行。不尽众生界行。不尽法界行。不增法界行。不尽众生界行。不增众生界行。亦不住余妄想颠倒所起结使。如是正观善知诸行。不坏诸有行。不坏我众生寿命行。那罗延。菩萨如是行名修菩提行。文殊师利法王子。演说如是诸行法时。十六天子先向大乘。今者逮得无生法忍。尔时净威力士。欲为供养守护是经。便作是言。世尊若有众生信解是经。当得一切诸善吉利。尔时离魔菩萨语文殊师利。我亦欲说菩萨所行。文殊师利言。善男子。今正是时。汝可演说。离魔菩萨言。文殊师利。行一切法行是菩萨行。行一切魔行是菩萨行。行一切众生行是菩萨行。若行学行无学行是菩萨行。行缘觉行是菩萨行。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应遍学故。尔时那罗延菩萨问离魔天子。云何菩萨学行一切诸众生行。天子答言。那罗延。菩萨应学八万四千行。何等八万四千行。谓二万一千是贪欲行。二万一千是嗔恚行。二万一千是愚痴行。二万一千是等分行。菩萨悉应入是诸行行。于贪欲断离贪欲行。于嗔恚断离嗔恚行。于愚痴断离愚痴行。于等分断离等分行。菩萨行一切众生行。不染众生行。现行一切诸众生行。为化众生故。是名菩萨行菩提行。那罗延言。天子。云何一切魔行是菩萨行。天子言。一切魔行入菩萨心。菩萨应觉随所起魔业而不随之。不为魔行之所系缚。入一切行而修行之。应示魔天令不得便。当教化魔离于魔业。那罗延言。天子。云何学声闻缘觉行是菩萨行。天子言。善男子。如是一切行。是实性行。是无报行。是无住行。是无趣行。是无生行。解知自行。菩萨应当如是修行。离魔天子如是说已。语文殊师利法王子。善男子。汝今复说如是之行。文殊师利言。天子。菩萨所行过诸境界。何以故。此行非是眼境界数。亦非色声香味触法境界之数。天子。是故当知。是善丈夫所行诸行。过诸境界。复次天子。若菩萨摩诃萨如是修行。则是诸佛之所许可。无有过咎。若如是行。是名菩萨修行正行。天子言。文殊师利。菩萨云何修行。诸佛所许可行。文殊师利言。天子。一切诸法实际自空。如来如是而觉知之。若菩萨住如是法行。佛所许可。若乃至涅槃。生见著行。则诳诸佛。天子。一切诸法实际无相。如来世尊如是觉知。若有菩萨为诸法作相。与相俱住。则诳诸佛。一切诸法实际无愿。如来世尊如是觉知。无行无实无生无起无所有。无形无相亦非无相。无来无去无住。本性清净。本性明了其性常灭。一切诸法犹如虚空。如来世尊如是觉知。若是菩萨于诸法性若有少得。则诳如来应正遍觉。天子。若是菩萨共空俱住。生于见著。是菩萨共无相俱住。生于见著。若是菩萨共无愿俱住。生于见著。则诳诸佛。若是菩萨出过三界。知一切法无实无生无起。无有无形无相。无来无去无住。本性清净。本性照明。本性常灭。同如虚空本性无垢。若如是知。是名菩萨不诳诸佛。尔时世尊赞文殊师利。善哉善哉。文殊师利。快说此语。若是菩萨如是修行。名菩提行疾得受记。文殊师利。我昔过去于然灯佛前。所住诸行都不得记。何以故。我有相行有所依行有所著行。我于是后见然灯佛得过诸行。当初见时离诸行见。知一切法自性不生。时然灯佛授我记言。汝于是后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如来应正遍觉。我于是时得无生忍。是故文殊师利。若有菩萨欲速疾得无生法忍。于是品中应如是修。不著诸法尔时文殊师利白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为缘何法得无生忍。佛言。文殊师利。缘阴界入得无生忍。彼得一切诸法之忍亦复缘于常乐我净。彼得法忍。文殊师利所言忍者。名缘一切诸法无尽。所言忍者。名之为正。文殊师利。忍之所缘。非与世法而共俱行。非凡夫法。非学法非无学法。非缘觉法。非菩萨法。非佛法。而俱共行。不与一切诸法俱行。名为得忍舍于一切诸法想著。名之为忍。是忍亦不在于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数中。无尽不尽名之为忍。是忍亦复不离是界。是名为忍。说是忍时有五百菩萨本先佛所种诸善根。得无生忍。作如是言。此集一切福德三昧。能令我等住于所住。亦令我等满无量法。世尊。菩萨摩诃萨应至心听甚深诸法应当修集。尔时那罗延菩萨问文殊师利。云何菩萨于是深法所作已办。文殊师利言。若有菩萨知一切法无作无不作。是名菩萨所作已办。若知一切诸法无行作已不执不作无忘。是名菩萨所作已办。若是菩萨随所作无恩。是名知恩。有为无为不生高下。不得作者亦有所作。谓作布施住于回向。亦不得施不得菩提不得自他。是名菩萨所作已办。守护净戒回向菩提亦不得戒。修行忍进禅定智慧亦不得慧。是名菩萨所作已办。若不得身口意善业。知是菩萨所作已办。若不得身不得口意所集庄严知是菩萨所作已办。尔时常精进菩萨语文殊师利。我亦欲说菩萨摩诃萨所作已办。文殊师利言。善男子。今正是时汝便可说。常精进菩萨语文殊师利言。若菩萨能令一众生入佛法中。如是菩萨所作已办。若有菩萨受众生食若施与他。不以畏故皆悉。摄在无上菩提。是名菩萨福田清净。若彼施者及与受者如法而作。是名菩萨二俱清净。若是菩萨以佛音声令他得闻。自住施戒忍进禅慧作正忆念。于大众中说六波罗蜜。令他得闻忆念受持如此善根。知是菩萨所作已办能消供养。若是菩萨修行忍辱。若为怨贼旃陀罗等之所骂辱。不嗔不恼。为是众生令生信喜。勤修精进住精进力知是菩萨所作已办。若是菩萨以真金宝满四天下。不贪是宝而作妄语。若他问法不相朋党说言非法。知是菩萨所作已办。若有菩萨七日绝食。若有人来作如是言。汝若能舍菩提之心。杀诸众生当与汝食。而是菩萨终不为之。知是菩萨所作已办。复次文殊师利。若是菩萨见满世界利刀猛火。当从中过而往听法。不爱身命作如是学。念阴入界易得。佛难可遇法难可闻。敬法众生甚亦难得。作是念已入众听法。知是菩萨所作已办。复次文殊师利。若是菩萨从他人闻一四句偈。若戒若施心生欢喜。胜得转轮立大王位。若以此偈令一人闻。胜得帝释及梵王处。知是菩萨所作已办。复次文殊师利。若是菩萨能住众中。在多闻中生大喜悦。以此多闻向一切智。不得满三千大千世界珍宝生大欢喜。以自善根为一众生回向佛道用为欣庆。知是菩萨所作已办。复次文殊师利。菩萨为化诸众生故应勤精进。坚自庄严修集多闻舍身支节。于世八法其心无异。若是菩萨为佛慧故。宁舍身命不舍持戒。菩萨应当作于忍辱。能忍诸恶不善音声。菩萨应当勤加精进庄严佛土。菩萨应当独一寂处。为不败失菩提道故。菩萨应当不失正念。为修集六波罗蜜故。菩萨应当无所执著。勤进戒满已作善业。不舍一切诸众生故。菩萨应当坚誓庄严。为佛法种故。菩萨应当离诸谄伪。身口意法善质直故。菩萨应当自净志欲。为救归依诸众生故。菩萨应当无所观作。不著身命故。菩萨应当甘软好语。善来问讯故。菩萨应当常先意语。无有嗔愤不言说故。菩萨应当犹若如地。无爱憎故。菩萨应当柔和善软。同心欢乐故。菩萨应当善易教诲。速受教故。菩萨应当除舍憍慢。谦下一切诸众生故。菩萨应当犹之如狗。不诳一切众生。不违本誓故。菩萨应当诸众生中起大慈心。一切空故。菩萨应当诸众生中起大悲心。为诸众生作大利故。菩萨应当生于大喜。欣乐修集诸善根故。菩萨应当修行大舍。不观一切五欲乐故。菩萨应当不贪悭惜自舍身故。菩萨应当不著我所。不贪一切诸财物故。菩萨应当修大舍心。舍一切妄想故。菩萨应当具满大财。圣七财故。菩萨应当牢坚志。固一切善根故。菩萨应当无有满足。修集无量佛功德故。菩萨应当智慧勇健。摧四魔故。菩萨应当作大医王。善治一切烦恼病故。菩萨应当为作应供。不舍菩提心故。菩萨应当作于福田。为诸众生作光明故。菩萨应当犹如莲花。不为世泥所染污故。菩萨应当犹如船筏。度诸众生故。菩萨应当犹之如桥。于上中下一切众生无别想故。菩萨应当犹如大池。专意正法水无尽故。菩萨应当犹如大海。一向多闻无厌足故。菩萨应当犹如大山。无能动故。菩萨应当善安止住。如门阃故。菩萨应当无所染著。一切所有诸财物故。菩萨应当令心自在。不退转故。菩萨应当犹如大王。为尊胜故。菩萨应当犹如帝释。一切众生所尊贵故。菩萨应当犹如梵王。自在法王故。菩萨应当安乐一切诸众生等。究竟安乐至涅槃故。菩萨应当为作父母。与诸众生衣服利故。菩萨应当无所伤损。一切善不善法故。菩萨应当无所侵害。亲非亲中心平等故。菩萨应当不亲不信。所生诸入故。菩萨应当为法施主。一切悉舍故。菩萨应当离于一切放逸懈怠。为集菩提故。文殊师利。菩萨常应牢强精进。修集一切诸戒德行。为得无上正真道故。尔时世尊赞常精进菩萨摩诃萨。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说诸行所应住想。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欲逮得此集一切福德三昧者。应当勤修一切福德。不应舍离一切福德。尔时那罗延菩萨白言。世尊。若有得此集一切福德三昧者。不堕恶道不生八难。断诸贫穷心常自在。诸根具足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善自庄严。得大辩才及无尽法。得陀罗尼得不忘念。起一切福转法轮故。得灌顶位。释梵护世一切众生所供养故。得具诸通达一切死此生彼故。得大自在在在所生诸所入故。得大封邑增长诸法故。得智光明离恶邪见故。得大称赞。一切声闻缘觉地故。得大调伏。一切声闻缘觉人故。善分别诸根。教化众生故。神通自在。诸禅解脱三昧门故。得无作施。解知施故。得无住戒。三戒净故。有无量忍。慈心普遍诸众生故。修行精进。心无疲惓故。得禅波罗蜜解知寂静。为化众生生欲界故。净慧庄严。善观音声故。是名净眼能见道故。不离见佛及与闻法。不离于空无相无作。能持一切佛所有法不离睹见。得不退转菩萨之僧。去无障碍一切佛土诸功德故。降伏诸魔胜四魔故。得深法忍不退转法故。疾能通达满足佛法。所未闻法自来入耳。欲愿具足取一切佛土诸功德故。彼得安隐离诸习故。得自在身。普遍三界而示现故。一切外道不能降伏。善守护法于诸佛所。舍失身命守护正法故。见佛境界而不毕竟入涅槃故。得无所畏在众无畏故。有所在作为以智为首。心无所营故。现大庄严。神通变化故。得大势力过诸害故。净音声扬。遍闻一切诸世界故。心大勇健。摧伏一切诸魔军故。到神通彼岸。能动一切佛世界故。得大辩才。法辞及义无碍滞故。知解无碍而无放逸。住作佛事示诸众生一切智故。那罗延。若菩萨入是集一切福德三昧。得于如是相貌事像无量功德。尔时那罗延菩萨白言。世尊。愿诸众生得集一切福德三昧如此。菩萨得是三昧所有功德。令诸众生得是功德。一切声闻及诸缘觉之所无有。世尊若有菩萨不得闻于是三昧宝。虽闻不解。当知是人为魔所持。佛言。那罗延。如是如是。如汝所说。若有菩萨闻是三昧所生功德。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无量无边。尔时那罗延菩萨问文殊师利。若有菩萨欲修集行是三昧者。当行何法。文殊师利言。菩萨欲得是三昧者。不舍凡夫法为持佛法。如是修行不与法相应。不与非法相应。如是修行虽流转生死。不学生死法。不为生死所染。虽学涅槃不入声闻缘觉涅槃。复次那罗延。若有菩萨欲学此三昧。应益增长集一切福德。不于有漏无漏诸功德中生起妄想。若善不善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若罪若福起于分别。解一切福德皆入法性。若福法行若罪法行若无记法行皆入法性。应如是见诸众生福等不实起。是众生福佛福悉皆同等不见差别。法界无异起无差别。若凡夫福学福无学福。缘觉福菩萨福正觉福。悉皆不实无有物故。无有方处无非方处。应如是知应解福性众生同等。善男子。如一切色皆依四大。菩萨之福亦复如是遍一切处。终不起于福德狂逸。应知无常尽灭之法。那罗延。若菩萨欲得此三昧者。于四法中而不惊畏。何等四。于诸众生大悲无边。佛刹无边。佛智无边。入一切众生心行无边。那罗延。菩萨于此四无边中不应生畏。又复菩萨应当解知四不思议。何等四。业及业报不可思议。一切众生种种诸行若干差别不可思议。佛如来行不可思议。菩萨生起诸清净行不可思议。那罗延。是名为四不可思议。应当解知。善男子。菩萨解知得四无尽。何等四。福德无尽。满誓无尽。乐说无尽。究竟智无尽。那罗延。是为菩萨得四无尽。那罗延。菩萨应当修行四法。何等四。庄严善根无有满足。方便回向一切无尽无有满足。一切佛土诸庄严事。取以庄严自己佛土无有满足。(梵本中少一)那罗延。菩萨应当如是修集行是四法。尔时那罗延菩萨复问文殊师利。此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当至何等菩萨之手。若是经卷若至舍宅。若禅若忍若在家若出家。文殊师利言。那罗延。若菩萨摩诃萨闻是三昧。若至于耳若至其手若至舍宅。彼人若当不起诽谤。如是之人我不名之为在家者。当名是人为出家者。何以故。由是菩萨勤修分别是三昧故。彼人当能除一切想。在在住处一切福德及与智慧。无尽无散。那罗延。菩萨为化诸众生故。示现种种形色相貌。那罗延。是人遍至一切诸处。犹如日月照四天下一切悉现。如是那罗延。菩萨亦尔不依诸难。虽在家中而不依家。亦非出家不依沙门法二俱叵说。何以故。菩萨不依一切所有及诸入故。那罗延。如琉璃宝器随所在处不失其性。如是那罗延。若有菩萨住是三昧。虽复在家当说是人名为出家。能不失是法界体性。尔时那罗延问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住在何处。而能不失是集一切福德三昧。得于如是无尽福德智慧庄严。文殊师利言。菩萨摩诃萨有四住处。何等四。所谓菩萨不住身命及诸利养。尊重赞叹住空无相无愿三昧。不住声闻缘觉正位。悕望佛智及无碍辩。而无贡高妄想分别。亦不执著如是住处。是菩萨住解脱一切所有众生。不住我人众生寿命及与丈夫。那罗延。是为菩萨四所住处。最胜住处庄严无尽。大福德聚庄严无尽。大智慧聚断一切见。成就具足起诸佛法。那罗延问文殊师利。菩萨云何得是住处得名出家。文殊师利言。那罗延。菩萨有四法得是住处。谓住慈住悲住喜住舍。那罗延。是为菩萨住四住处。那罗延。菩萨若住村邑聚落。若住空处。若住是四梵行住处。名正住处。若离是四梵行住处。虽正殿堂楼阁中住。不名住处。那罗延。是人名为欺诳一切人天阿修罗虚食供养。那罗延。菩萨若住余诸梵行。皆摄在此四梵行中。何以故。那罗延是梵行住处甚难得故。若有不见是四梵行缘圣禅者。是世身见不断于慢。那罗延言。文殊师利。云何菩萨得名住此慈悲喜舍。文殊师利言。那罗延。若有菩萨作如是念。我要当度一切众生。是名住慈。我要当脱一切众生。是名住悲。我要当令一切众生得住佛法。是名住喜。我要当以出世间法寂静一切诸众生等。是名住舍。复次那罗延。菩萨若解诸法界空。是名住慈。菩萨若解诸法界寂。是名住悲。菩萨若解一切法界无著无缚无解。是名住喜。菩萨若解一切法界无去无来。是名住舍。那罗延。是名菩萨住慈悲喜舍。复次那罗延。菩萨若见无我之法而不惊畏。是名住慈。若见一切众生寂灭而不惊畏。是名住悲。若闻一切佛法同等如一佛法而不惊畏。是名住喜。若闻一切刹无尽而不惊畏。是名住舍。复次那罗延。无所碍滞是名为慈。救众生苦是名为悲。悉无所恼是名为喜。不高不下是名为舍。复次那罗延。有慈悲非大慈大悲大慈大悲。声闻缘觉之所无有。声闻缘觉所有慈悲。不能安乐一切众生。是名慈悲非大慈悲。云何名为大慈大悲。若于一切众生等。起平等心脱其苦恼。是名菩萨大慈大悲。若生五道为诸众生。自舍己乐作如是念。是诸众生堕在邪道我当安止令住正道。是名菩萨大慈大悲。那罗延。是故当知声闻缘觉有慈有悲。无大慈大悲。那罗延。是故菩萨应当修满大慈大悲。说是大慈大悲法时。八千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作如是言。我等亦当住如文殊师利所说大慈大悲。八千菩萨得集一切福德三昧。八千众生远离尘垢得法眼净。尔时那罗延菩萨白言。世尊。如来世尊名百福相。以何因缘得如是相。佛告那罗延。若于十方各如恒河沙等世界。所有众生皆成转轮大王。所有功德福聚。等一帝释所有福德。十方恒河沙等世界。所有众生成就福聚皆如帝释。是诸帝释所有福聚。等一梵王所有福聚。那罗延。若恒河沙等世界所有一切众生。成就福聚皆如梵王。是诸梵王所有福聚。等一声闻所有福聚。那罗延。若恒河沙等世界所有一切众生。皆成声闻所有德聚等一缘觉所有福德。那罗延。恒河沙等世界所有一切众生。皆悉成就缘觉德聚。那罗延。是诸一切声闻缘觉所有德聚尽合为一。菩萨成就是集一切福德三昧。有如是福所有德聚。复过于是。那罗延。是菩萨所成福德善根无量无边。那罗延。若使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所有一切众生。皆悉逮得是集一切福德三昧福德之聚。是诸德聚复百千倍。犹不等佛一相福。是名如来百福德相。一切众生无能思量。是故如来名不思议百福德相。说是百福德相法时。而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大光普照。百千。伎乐不鼓自鸣。天雨妙花。一切世间诸天世人阿修罗等。叹未曾有大声唱善。五体投地礼世尊足作如是言。若有众生发于无上正真道心快得善利。当得如是百福德相庄严之身。胜诸一切释梵护世声闻缘觉所有德聚。其有众生得闻此集一切福德三昧宝者。得大利益。既得闻已当如说行。世尊。所在国土有是经处。当知是中善男子善女人。佛力所持能流通此经。世尊。若使满于世界大火。当从中过往听是经。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如汝所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不闻是经。当知是人为魔所持。善男子。若菩萨闻此三昧经不能受持。我不说彼名为得闻。若闻不持不读不诵不转。不于大众广分别说。不名多闻。尔时大众皆共同声白言。世尊。愿护是经名集一切福德三昧令广流布。尔时世尊放于白毫藏相光明。遍照无量无边世界。是光明中出如是音声。如来应供正遍觉已护是经。尔时佛告大德阿难。阿难。如来不久当般涅槃。却后三月入无余涅槃。阿难。我今以此三昧经典付嘱于汝。受持读诵广分别说阿难。若有众生持是经者。则于其人佛不涅槃法亦不灭。何以故。阿难。若有开示是经典者。当知是人则为见佛。若大众中分别演说显示文义。当知是人守护正法。尔时阿难悲泣流泪白言。世尊愿住一劫若住百劫若住千劫。多所安隐多所饶益利安人天。佛告阿难。汝勿悲泣。汝若受持是经读诵。令广流布使不漏失。随尔所时常为见佛。何以故。佛如来者。都不可以色身所见。不可以三十二相所见。不可以诸好而见。阿难。若有得见如是等经则为见佛。说是经已。文殊师利法王子。那罗延菩萨。净威力士。及大菩萨僧。大德阿难等。声闻大众。一切人天诸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世间人民。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集一切福德经卷下











 



佛经大藏经 1wei.com  









本站文章不保留版权,欢迎大家复制链接,广为传播 一味 www.1wei.com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2011年9月20日星期二

佛说女人(摘录) 转帖

佛说女人(摘录) 转帖

2009-09-11 22:43:57 来自: 靠谱小美婴(姐也有胸了..真是自己长出来的.)
佛说女人(摘录) 转帖
「比丘尼不得說比丘過」「比丘尼必須禮敬比丘」「比丘尼不得呵罵比丘」八敬法

「女人是污穢」、「女人有五障」、「女人不能成佛」

★佛告阿難:“其婦女五蛆蟲戶,而丈夫無此。復次婦人五蛆蟲戶,在陰道中,其一一蟲戶,有八十蟲,兩頭有口,悉如針鋒,彼之蛆蟲,常惱彼女而食噉之,令其動作。”
——《大威德陀羅尼經?卷十九》《大正藏》第二十一冊頁833下-834上



★女根之中,二萬淫蟲,形如臂釧,細若秋毫,腥臊臭穢,私墮胎孕,懷妊產生,污穢狼藉,善神見聞,悉皆捨去,惡鬼魍魎,數來侵擾,如是鄙弊,愚人猶貪。棄捨念處,破佛淨戒,死入獄中,畜生餓鬼,長劫受苦,無解脫時。
——《淨心誡觀法?卷上》《大正藏》第四十五冊824中-下



★一切女人皆是眾惡之所住處……其女人者,淫欲難滿……譬如大地,一切作凡,令如芥子,如是等男,與一女人,共為欲事,猶不能足;假如男子,數如恒沙,與一女人,共為欲事,亦復不足。
——《大般涅槃經?卷九菩薩品之十六》《大正藏》第十二冊頁633中


佛說須摩提菩薩經
審我來世當作佛時。使我國中莫有三事。何等為三。一者魔事。二者地獄。三者女人態。


女人有五障,第一不得作梵天王,第二不得作帝释,第三不得作魔王,第四不得作转轮圣王,第五不得作佛。.


★大王!當知丈夫親近女人之時,即是親近惡道之法,此是丈夫第一過患。
——《大寶積經?卷九十七》《大正藏》第十一冊頁543下-544上


★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
——《楞嚴經?卷八》《大正藏》第十九冊頁143上


★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
——《四十二章經》《大正藏》第十七冊頁723上



★愛戀於女人,墮於大怖處。或吞於鐵丸,或飲烊銅汁。有二熱鐵山,彼此來相合。昔時耽欲者,於中受苦殃。受斯苦楚時,都無救護者。
——《大寶積經?卷九十七》《大正藏》第十一冊頁546中

★法欲滅時,女人精進,恒作功德。男子懈慢,不用法語。眼見沙門如視糞土,無有信心……男子淫泆,精盡夭命,或壽六十。男子壽短,女人壽長,七八九十或至百歲。大水忽起,卒至無期,世人不信,故為有常,眾生雜類,不問豪賤,沒溺浮漂,魚鱉食噉。
——《法滅盡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1119中


★菩薩觀欲種種不淨,於諸衰中,女衰最重。

刀火、雷電、霹靂、怨家、毒蛇之屬,猶可暫近。女人慳妒、瞋諂、妖穢、鬥諍、貪嫉,不可親近。

何以故?女子小人,心淺智薄,唯欲是親,不觀富貴智慧名聞。專行欲惡,破人善根。桎梏、枷鎖、閉繫、囹圄,雖曰難解,是猶易開。女鎖繫人,染固根深,無智沒之,難可得脫。眾病之中,女病最重。
——《大智度論?卷十四》《大正藏》第二十五冊頁165下-166上



★莫與女交通,亦莫共言語;有能遠離者,則離於八難。
——《增一阿含經?卷三十六》《大正藏》第二冊頁751中



★阿難白佛言:“佛滅度後,諸女人輩,來受誨者,當如之何?”佛告阿難:“莫與相見。”阿難又白:“設相見者,當如之何?”佛言:“莫與共語。”阿難又白:“設與語者,當如之何?”佛言:“當自檢心”。
——《長阿含經?卷四遊行經》《大正藏》第一冊頁26上



★慎勿視女色,亦莫共言語。

若與語者,正心思念,我為沙門,處於濁世,當如蓮花,不為泥汙。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四十二章經》《大正藏》第十七冊頁723中



★女人之好,但有脂粉,芬薰眾花沐浴塗香,著眾雜色衣。以覆汙露,強薰以香欲以人觀,譬如革囊盛屎,有何可貪?
——《法句譬喻經?卷四》《大正藏》第四冊頁603中



★女色者,世間之枷鎖,凡夫戀著,不能自拔。

女色者,世間之重患,凡夫困之,至死不免。

女色者,世間之衰禍,凡夫遭之,無厄不至。

行者既得捨之,若復顧念,是為從獄得出,還復思入。從狂得正,而復樂之。
——《菩薩訶色欲法經》《大正藏》第十五冊頁286上



★一切女人有八種因緣恒受女身,云何為八?

一者、愛好女身。

二者、貪著女欲。

三者、口常讚美女人容質。

四者、心不正直,覆藏所作。

五者、厭薄自夫。

六者、念重他人。

七者、知人有恩而己背逆。

八者、邪偽莊飾,欲他迷戀。
——《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下》《大正藏》第十六冊頁795下



★有四種因緣,令諸男子受女人身,何等為四?

一者、以女人聲,輕笑喚佛及諸菩薩一切聖人。

二者、於淨持戒人,以誹謗心說言犯戒。

三者、好行諂媚,誑惑於人。

四者、見他勝己,心生嫉妒。
——《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下》《大正藏》第十六冊795下



★ 女人性如是,如蜜雜毒藥。

惑欲致愚癡,巧辭增癡惑。

女人難可信,智者所遠離。

女色誑天人,悉令心迷惑。

至於未來世,不能少利益。

天人及夜叉,龍阿修羅等。

羅剎毗舍遮,皆為女幻誑。
——《正法念處經?卷三十一》《大正藏》第十七冊頁182下



★寧以赤銅,宛轉眼中,不以散心,邪視女色。
——《大智度論?卷十四》《大正藏》第二十五冊頁166上



★寧以百千熱鐵刀鉾,挑其兩目,終不以此破戒之心,視她好色。
——《梵網經盧舍那佛說菩薩心地戒品?第十卷下》《大正藏》第二十四冊頁1007下



★大火燒人,是猶可近。清風無形,是亦可捉。
蚖蛇含毒,猶亦可獨。女人之心,不可得實。
——《大智度論?卷十四》《大正藏》第二十五冊頁166上



★女人最為惡,難與為因緣,恩愛一縛著,牽人入罪門。
——《優填王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72上



★《雜譬喻經》云:佛在世時,有一婆羅門,生於兩女,女皆端正,乃故懸金,九十日內募索有能訶我女醜者,便當與金。竟無募者,將至佛所,佛便訶言:“此女皆醜,無有一好。”阿難白佛言:“此女實好,而佛言惡?有何不好?”佛言:“人眼不視色,是為好眼。耳鼻口亦爾。身不著細滑,是為好身。手不盜他財,是為好手。今觀此女,眼視色、耳聽音、鼻嗅香、身喜細滑、手喜盜財。如此之者,皆不好也。”
——《法苑珠林?卷七十五》《大正藏》第五十隨冊頁848中-下



★佛言:“汝愛阿難何等?”女言:“我愛阿難眼、愛阿難鼻、愛阿難口、愛阿難耳、愛阿難聲、愛阿難行步。”佛言:“眼中但有淚,鼻中但有涕,口中但有唾,耳中但有垢,身中但有屎尿,臭處不淨。其夫妻者,便有惡露;惡露中便有子;已有子,便有死亡;已有死亡,便有哭泣;於是身有何益?”
——《摩鄧女經》《大正藏》第十四冊頁895中



★佛與菩薩眾,緣覺及聲聞。悉皆離女色,愚者不能知。普被魔羅降,離女色染汙。能得身安樂,究竟得解脫。無智諸眾生,愛欲無遠離。作罪業無邊,墮落三惡道。無底欲火坑,猛焰熾不滅。有智樂解脫,不為女色染。
——《大乘日子王所問經》《大正藏》第十二冊頁73上



★女人之相,其言如蜜,而其心如毒。譬如停淵澄鏡,而蛟龍居之。金山寶窟,而師子處之,當知此害不可近。室家不和,婦人之由。毀宗敗族,婦人之罪。實是陰賊,滅人慧明,亦是獵圍鮮得出者。譬如高羅,群鳥落之,不能奮飛;又如密網,眾魚投之,刳腸俎肌。亦如暗坑,無目投之,如蛾赴火。是以智者知而遠之,不受其害。惡而穢之,不為此物之所惑也。
——《菩薩訶色欲法經》《大正藏》第十五冊頁286上-中



★當知婦人,是眾苦本,是障礙本,是殺害本,是繫縛本,是憂愁本,是怨對本,是生盲本;當知婦人,滅聖慧眼;當知婦人,如熱鐵花,散佈於地,足蹈其上。當知婦人,於諸邪性,流布增長。
——《大寶積經?卷四十四》《大正藏》第十一冊頁258下
★女賊害人,是不可禁。蚖蛇含毒,猶如手捉。

女情惑人,是不可觸。有智之人,所不應視。

若欲觀之,當如母姊。諦視觀之,不淨填積。

淫火不除,為之燒滅。
——《大智度論?卷十四》《大正藏》第二十五冊頁166上



★何因緣故,名為婦人?所言婦者,名加重擔,何以故?能使眾生負重擔故,能使眾生弊重擔故,能使眾生受重擔故。能使眾生持於重擔有所行故,能使眾生荷於重擔遍周行故,能令眾生於此重擔心疲苦故,能令眾生為於重擔所煎迫故,能令眾生為於重擔所傷害故。
——《大寶積經?卷四十四》《大正藏》第十一冊頁258下



★我觀一切千世界中,眾生大怨,無過妻妾女色諸欲……彼無智者,為於男女妻妾諸女色等所纏故,於諸善法,多生障礙。
——《大寶積經?卷四十四》《大正藏》第十一冊頁258上



★三途八難苦,女人為根本。

生死無數劫,貪愛為根本。

賢聖解脫樂,離欲為根本。

四蛇成身界,顛倒想為心。

膿血遍九竅,淨想起貪淫。

順情稱快樂,不信墮刀林。

報生豬狗道,由前貪愛深。

一切女人性,少實多諂曲。

——《淨心誡觀法?卷上》《大正藏》第四十五冊頁824下



★在家者,與婦人相見,心不樂喜,常懷恐怖。與婦人交接,念之惡露,臭處不淨潔,非我法也,盡我壽命不復與相近,當脫是惡露中去。譬若有人,行大荒澤中,畏盜賊,心念言:我當何時脫出是厄道中去?當棄遠是淫泆畏懼,如行大荒澤中,亦不說其人惡。

——《道行般若經?卷六》《大正藏》第八冊頁455中



男女之體,本是革囊,滿盛惡露,

只因薄皮所覆,瞞盡天下英雄。



★佛告阿難:“其婦女五蛆蟲戶,而丈夫無此。復次婦人五蛆蟲戶,在陰道中,其一一蟲戶,有八十蟲,兩頭有口,悉如針鋒,彼之蛆蟲,常惱彼女而食噉之,令其動作。”
——《大威德陀羅尼經?卷十九》《大正藏》第二十一冊頁833下-834上



★女根之中,二萬淫蟲,形如臂釧,細若秋毫,腥臊臭穢,私墮胎孕,懷妊產生,污穢狼藉,善神見聞,悉皆捨去,惡鬼魍魎,數來侵擾,如是鄙弊,愚人猶貪。棄捨念處,破佛淨戒,死入獄中,畜生餓鬼,長劫受苦,無解脫時。
——《淨心誡觀法?卷上》《大正藏》第四十五冊824中-下



★一切女人皆是眾惡之所住處……其女人者,淫欲難滿……譬如大地,一切作凡,令如芥子,如是等男,與一女人,共為欲事,猶不能足;假如男子,數如恒沙,與一女人,共為欲事,亦復不足。
——《大般涅槃經?卷九菩薩品之十六》《大正藏》第十二冊頁633中



★ 欲共女人生,女人為甚惡,

能生於熱惱,如火害眾生。

如是欲熱惱,過於大猛火,

如色大熱惱,焚燒眾生心。

女人壞世間,令善皆盡滅,

是地獄因緣,大仙如是說。

口善說美言,其心如毒害,

誑詐無暫停,女人心無實。

須臾起愛心,須臾心不愛,

其心不暫停,如電不久住。

巧智虛誑人,心貪則親近,

常思樂他人,懷慢情恣態。

天人毗舍遮,羅剎龍夜叉,

皆為女色縛,女人如惡毒。

不念於恩惠,非種姓技術,

女人性如風,其心不停息。

若見大財富,心則生愛樂,

又見衰禍至,厭之而捨棄。

若有人親近,則生愛樂心,

見其憂惱至,須臾即捨離。

如蜂樂遊華,見萎速捨棄,

女人亦如是,不悅則捨離。

惡心無慈愍,躁擾心不定,

為破愚癡人,女人出於世。

天中大繫縛,無過於女色,

女人縛諸天,將至三惡道。

若心貪女色,是欲最尤甚,

女色欲燒心,後受大苦惱。

現在所作業,貪欲自迷心,

癡心不能覺,女欲之所迷。

丈夫既信已,為無量愛縛,

忽然便捨離,猶如蛇脫皮。

如是女人性,諸方便供養,

種種而守護,猶不可從心。

女人性如是,其心無誠實,

虛誑多奸偽,智者所不信。



——《正法念處經?卷二十九》《大正藏》第十七冊頁169中-下



★有阿羅漢,以天眼徹視,見女人墮地獄中者甚眾多。便問佛,何以故?佛言:用四因緣故。
一者、貪珍寶物衣被,欲多得故。

二者、相嫉妒(女人口似相親,心如冤家)。

三者、多口舌(女人口多惡業,出言虛誑)。

四者、作姿態淫多,以是故墮地獄中多爾。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大正藏》第二十五冊頁55上



★女人多生餓鬼道中,何以故?女人之性,心多妒嫉,丈夫未隨,便起妒意,以是因緣,女人多生餓鬼道中。
——《正法念處經?卷十六》《大正藏》第十七冊頁92上



★女人貪欲、嫉妒多故,不及丈夫。女人小心輕心,不及丈夫,以是因緣,生餓鬼中;乃至嫉妒惡業不失、不壞、不朽,於餓鬼中不能得脫。業盡得脫,從此命終,生畜生中;於畜生中,受遮吒迦鳥身(餓鳥),常患饑渴,受大苦惱。畜生中死(指罪畢之時),生於人中,以餘業故,常困饑渴,受苦難窮……
——《正法念處經?卷十六》《大正藏》第十七冊頁93上



★(謹節錄重要標題,未全)



女人十惡者,具說難窮,今略言之,令生厭離……十方國土,有女人處,即有地獄。一切障道,此為是苦……女人十惡是:
一、貪淫無量無厭。
二、嫉妒心如毒蛇。
三、諂曲詐親。
四、放逸。
五、口多惡業,出言虛誑,實情難得。
六、厭背夫主。
七、一切女人多懷諂曲,實情難得。
八、貪財不顧恩義。
九、欲火燒心……女人過患,窮劫難盡,故名欲火燒心。
十、女身臭惡,不淨常流……破佛淨戒,死入地獄、畜生、餓鬼,長劫受苦,無解脫時。是名女人十種惡業。
——《淨心誡觀法?卷上》《大正藏》第四十五冊頁824上-中



★女人為罪本,能散於資生;若為彼所伏,於樂則何有?

女人多諂曲,常懷於嫉妒,樂造作不善,於業得自在。

巧言誑於他,常生和合想,無正念思惟,喜贊於欲事……

破壞於善法,及損惱眾生,為惡道之因,是諸佛所說。

口雖出美言,心中常蘊毒,於其所戀慕,其志曾無定……

天人阿修羅,夜叉鬼神等,墮於險難中,皆由女人故……

女人無慈心,常懷於嫉妒,此非無端由,皆因於男子……

女人最險詐,無能過彼者,多作於方便,而希於寵愛……

女人極險惡,不念其恩德,彼厄難相臨,則生於棄捨。

女人心散亂,起種種思惟,能誑誘於他,如蜜和諸毒……

餘索縛於人,燒斫皆令斷;是女索不然,能牽趣惡道……

好發巧言詞,誑惑而無媿;當知女人者,與冤則無異!
——《諸法集要經?卷四》《大正藏》第十七冊頁478中-479中
★女人有九惡法,云何為九?
一者、女人臭穢不淨。
二者、女人惡口。
三者、女人無反覆。
四者、女人嫉妒。
五者、女人慳嫉。
六者、女人多喜遊行。
七者、女人多瞋恚。
八者、女人多妄語。
九者、女人所言輕舉。
是諸比丘,女人有此九法弊惡之行。
——《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一》《大正藏》第二冊頁769下



★汝身骨乾立,皮肉相纏裹。

不淨內充滿,無一是好物。

革囊盛屎尿,九孔常流出。

如鬼無所直,何足以自貴?

汝身如行廁,薄皮以自覆。

智者所棄遠,如人捨廁去。

若人知汝身,如我所厭惡。

一切皆遠離,如人避屎坑。

汝身自嚴飾,花香以瓔珞。

凡夫所貪愛,智者所不惑。

汝是不淨聚,集諸穢惡物。

如莊嚴廁舍,愚者以為好。

汝脅肋著脊,如椽依棟住。

五藏在腹內,不淨如屎篋。

汝身如糞舍,愚夫所保愛。

飾以珠瓔珞,外好如畫瓶。

若人欲染空,終始不可著。

汝欲來嬈我,如蛾自投火。

一切諸欲毒,我今已滅盡。

五欲已遠離,魔網已壞裂。

我心如虛空,一切無所著。

正使天欲來,不能染我心。
——《禪法要解?卷上》《大正藏》第十五冊頁286下-287上



★夫在家俗女,恚毒多過,佛說邪諂甚於男子,或假塗面首,雕飾姿莊。或綺羅花服,誑誘愚夫。或驕弄唇口,邪眄歌笑。或咨磋吟詠,瞻視轉變。或出胸露手,掩面藏頭。或緩步徐行,搖身弄影。或開眼閉目,乍悲乍喜。幻惑愚夫,令心妄著,如是妖偽,卒難述盡,凡夫迷醉,皆為所惑。譬如奸賊種種多詐,亦如畫瓶儲糞誑人,亦如高羅群鳥落之。亦如密網眾魚投之,亦如暗坑盲者陷之,亦如飛蛾見火投之。亦如蒼蠅貪樂臭屍。近則失國破家,觸則如把毒蛇。外言如蜜,內心如鴆。家貧困苦皆由女人,出外喪身亦由女人,室家不和亦由女人。男女反逆亦由女人,兄弟離散亦由女人,宗親疏索亦由女人。墮落惡道亦由女人,不生人天亦由女人,障善業道亦由女人。不入聖果亦由女人。如是過患不可具論,眾生如是,甚為可怖。常為欲火所燒,而不能離,致受殃苦,爾來不絕也。
——《諸經要集?卷七》《大正藏》第五十四冊頁58下



★書云仲尼稱:難養小人與女子,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也。是以經言:妖冶女人,有八十四態。大態有八,慧人所惡。

一者、嫉妒。
二者、妄瞋。
三者、罵詈。
四者、咒詛。
五者、鎮壓。
六者、慳貪。
七者、好飾。
八者、含毒。
是為八大態,是故女人,多諸妖媚。

願捨諂邪以求正法。早得出家自利利人。
——《諸經要集?卷七》《大正藏》第五十四冊頁61上



★《增一阿含經》云:寧以火燒鐵錐而刺於眼,不以視色興起亂想。
——《法苑珠林?卷七十五》《大正藏》第五十三冊頁848上



★女為惡根本,能失一切物。

若人樂婦女,樂則不可得。

一切法中惡,婦女多諂妒。

丈夫因婦女,能令二世失。……

丈夫欲染心,婦女令人失。

此世未來世,女失第一失。
——《正法念處經?卷十四》《大正藏》第十七冊頁79中-下



★《大智度論》云:女人相者,若得敬待,則令夫心高。若敬待情捨,則令夫心怖。女人如是恒以煩惱憂怖,女人云何可近親好?
——《諸經要集?卷七》《大正藏》第五十四冊頁61上



★《薩婆多論》云:寧以身分內毒蛇口中,不犯女人。

蛇有三事害人:

有見而害人,
有觸而害人,
有齧而害人。

女人亦有三害:
若見女人,心發欲相,滅人善法。
若觸女人,身犯中罪,滅人善法。
若共交會,身犯重罪,滅人善法。
——《諸經要集?卷七》《大正藏》第五十四冊頁61中



★復有七害:
一者、若為毒蛇所害,害此一身。若為女人所害,害無數身。
二者、若為毒蛇所害,害報得無記身。若為女人所害,害善法身。
三者、若為毒蛇所害,害五識身。若為女人所害,害六識身。
四者、若為毒蛇所害,得入清眾。若為女人所害,不與僧同。
五者、若為毒蛇所害,得生天上人中,值遇賢聖。若為女人所害,入三惡道。
六者、若為毒蛇所害,故得四沙門果。若為女人所害,於八正道無所成益。
七者、若為毒蛇所害,人則慈念而救護之。若為女人所害,眾共棄捨無心喜樂。

以是因緣故,寧以身分內毒蛇口中,終不以此而觸女人。
——《諸經要集?卷七》《大正藏》第五十四冊頁61中



★《增一阿含經》云:女人有五力輕慢夫主,云何為五?
一、色力。
二、親族之力。
三、田業之力。
四、兒力。
五、自守力。
是謂女人有此五力,便輕慢夫主。夫有一力,盡覆蔽彼女人,所謂富貴力也。

——《諸經要集?卷七》《大正藏》第五十四冊頁61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女人有五欲想,云何為五?
一、生豪貴之家。
二、嫁適富貴之家。
三、使我夫主言從語用。
四、多有兒。
五、在家獨得由己。
是謂有此五事可欲之想。
——《諸經要集?卷七》《大正藏》第五十四冊頁61下



★以業果報發起欲行,貪著丈夫不知厭足。其婦女人,若見丈夫,即作美言,瞻視熟視,視已復視,瞻仰觀察,意念欲事。面看邪視,欲取他面,齒銜下唇。面作青紫,以欲心故,額上汗流,若安時即不欲起。若復立時,復不欲坐,木枝畫地,搖弄兩手,或行三步,至第四步,左右瞻看,或在門頰,嚬呻出息,委陀屈曲。左手舉衣,右手拍髀,又以指爪而刮齒牙,草杖摘齒。手搔腦後,宣露腳脛。嗚他兒口,平行而蹶,急視諸方,如是等相。當知婦人欲事以發,厭離棄捨,勿令流轉生大暗中。

—《諸經要集?卷七》《大正藏》第五十四冊頁61下-62上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云:有阿羅漢,以天眼徹視,見女人墮地獄中者甚多。便問佛。何以故。佛言。用四因緣故。

一、由貪珍寶物衣被欲心多故。
二、由相嫉妒故。
三、由多口舌故。
四、作姿態淫意多故。
以是因緣墮獄多爾。
——《諸經要集?卷七》《大正藏》第五十四冊頁62上



★佛告大王:妖蠱女人有八十四態,大態有八,慧人所惡,何謂為八?
一者、嫉妒
二者、妄瞋
三者、罵詈
四者、咒詛
五者、鎮壓
六者、慳貪
七者、好飾
八者、含毒
是為八大態。
——《法句譬喻經?卷四》《大正藏》第四冊頁604上



★不簡富與貧,無論良與賤。
但令美容貌,便亂女人心。



——《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一》《大正藏》第二十三冊頁632中



穢哉血肉軀,無量諸蟲聚;
潛伏四大中,其形甚微細。
凡夫不覺知,天眼方能覷;
靜心一返觀,男女真兒戲。


業盡情空是真佛,業重情迷是凡夫。
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